摘要:本文将从政策环境、管理问题、市场竞争和制造技术四个方面阐述美国汽车业衰落的真正原因,并总结提出解决途径。
1、政策环境
美国汽车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环境不利。首先,自19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以保护国内汽车业发展,但同时也加大了车企的生产成本,导致车价不具优势,难以抵挡国外竞争。其次,联邦政府的环保政策要求汽车厂商大幅减少废气排放,这使得美国车企的技术和产品线跟欧洲和亚洲车企拉开了负差距,导致了市场份额的下降。
其次,环保、能源政策对美国汽车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美国政府在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简称OPEC)1973年向欧洲和美国11个国家宣布石油禁运之后,没有及时调整汽车工业政策。汽车工业长期以来都是国内供应市场的主要制造业之一。高油价给美国汽车制造商带来了极大的机会,但是美国汽车制造商却未能抓住机会。他们太依赖V6和V8发动机,而欧洲和日本的车厂则研发推广了更加节能、环保的四缸发动机和混合动力汽车。这使得美国车企在环保政策和燃油效率方面明显落后于其竞争对手。
再次,联邦政府一些行政许可审批程序对汽车厂商的新产品开发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批准一款新车型的审批时间长达数年,这给车企抢占市场带来了诸多难题。美联储紧急降息1.5%的时候,撑住了美国银行业的拉瑞·桑默斯就称,在汽车业中,标准时,新车型审批需要3-5年,而苹果/Microsoft等科技公司,一个新产品的研发、制造、上市时间不超过18个月。
2、管理问题
美国汽车业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管理问题。美国汽车公司经常以追求短期收益为目标,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规划。举例来说,他们在短时间内推出了许多新车型,却缺乏创新。这种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还使得美国车企在高质量、创新性、环保性以及性价比等方面落后于其竞争对手。同时,美国汽车公司的管理层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个制造部门和联合工会之间相互制约、利益博弈和自我保护,这影响了公司整体向上发展。
另外,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在于,美国车企过分依赖研发。这个意识早在70年代已经存在。物联网概念的创立者凯文·阿什顿在2008年曾撰文称物联网的概念起源于这个时期,此时有人意识到电子设备需要相互交互,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并将它们从固定的位置解放开来。然而,长期以来,美国车企在生产汽车时忽略了对于汽车零部件链进行综合性管理。这导致供应链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整个车辆生产过程都将面临风险。例如2009年通用汽车由于向供应商欠款而暂停向汽车装配线提供轮毂,突击检查到了零部件库存不足的问题。
3、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美国汽车业衰落的另一个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和欧洲产商汽车按照美国投资者的业绩标准经营,时刻注重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其研发能力、管理效率、市场竞争力以及资本回报率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频频在美国市场拓展。同时,美国汽车业还面临来自中低档车型的强烈竞争,这些车型的价格低廉、耐用、易于维修和更加环保,给美国车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此外,美国汽车业的行业壁垒也比较弱。由于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国家品牌,很多事情都需要靠外部资本和品牌进行支持,这使得美国汽车公司的研发、投资能力不足。同时,与传统美国汽车业相比,新的技术和模式,例如商业模式、轻量化技术、新能源电池技术以及自驾驶技术方面包括谷歌和特斯拉在内都展现出了完美的对策,这让美国车企纷纷调整经营策略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美国的汽车市场竞争也在越来越地拓展到全球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涉足汽车全球市场,这对于美国汽车业的挑战也更加的强烈。
4、制造技术
美国汽车业衰落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制造技术落后。美国汽车制造技术比亚洲和欧洲汽车企业落后很多,生产线比较老旧。由于连根儿的缺乏基础技术支持以及高息贷款等结构性问题,美国汽车制造厂和日本同行相比显得落后一步。换而言之,美国整个汽车制造业的模式、工艺、生产线上的配备、成熟度等方面始终较为滞后。例如,制造人均产值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制作过程不够标准化,成品散发其自身特有的异味且存在诸多制造瑕疵,这使得美国车企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与权威机构对于质量和性能的需求。
此外,美国汽车业在面对全球化威胁时,没有及时转变制造模式,加快生产线技术改进,也输给了亚洲车企。较早期,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亚洲车企凭借其先进的生产线投入使用,日益加强了其市场竞争力。这些车企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它们在制造技术上的创新和优越性已经让美国企业望尘莫及。
总结:
美国汽车业衰落的真正原因有政策环境不利、管理问题、市场竞争和制造技术落后等方面。政府应加大支持,制定有利的政策并加强监管,汽车企业应加强研发和创新,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压缩成本提高效率。此外,市场竞争也应引起重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保持低价,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制造技术更是核心,汽车企业应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全球化布局。
本文由汽车报废资讯中心 https://39an.com 整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