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营转非到再转变是一种转制实践,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一过程:背景、实践、问题及解决措施和未来前景。
1、背景
从营转非是指企事业单位从营利性向向非营利性向转变的过程,可以逐渐从自负盈亏到纳入预算管理。再转变是指已经转变成非营利性质,但是没有法人资格的单位,通过申请,获得法人资格的过程。
背景: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公用事业企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质经营和管理”的指导思想。该项政策的出台为从营转非、再转变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家政策和财政经费的逐步落实,从营转非、再转变已经成为改革的趋势。
2、实践
实践: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2009年城投集团先后将供热公司、供电公司、供水公司都完成了从营转非工作,并陆续完成了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和产权划转工作。
以南京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09年12月底完成从营转非工作,升格为市水务公司,并于2011年2月成功完成再转变工作,完成了公司产权划转、公司和法人治理等多项工作。
此外,天津市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汉中市自来水公司等公司也相继完成了从营转非、再转变的工作。
3、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在从营转非、再转变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数据不准确、资产负债表不平衡、重复建设等问题。
解决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文件和政策,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关于营改非经营单位负债置换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转制过程中人事关系和编制管理的指导意见》等,逐步完善了从营转非、再转变相关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和指导,进一步推动了转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4、未来前景
未来前景:从营转非、再转变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助于改善公共事业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打造和谐社会。未来,将有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从营转非、再转变,为我国法治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结:从营转非到再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举措,今天的阐述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的背景、实践、问题及解决措施和未来前景,相信读者对于转制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由汽车报废资讯中心 https://39an.com整理。
评论